> 文章列表 > “分付塞鸿归后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分付塞鸿归后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分付塞鸿归后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分付塞鸿归后”出自宋代琴操的《好事近》。

“分付塞鸿归后”全诗

《好事近》

宋代 琴操

箫鼓却微寒,犹是芳菲时节。

分付塞鸿归后,胜一钩寒月。

双垂锦幄谢残枝,馀香恋衣结。

又被鸟声呼醒,似征鞍催发。

《好事近》琴操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诗词:《好事近》

朝代:宋代

作者:琴操

箫鼓却微寒,

犹是芳菲时节。

分付塞鸿归后,

胜一钩寒月。

双垂锦幄谢残枝,

馀香恋衣结。

又被鸟声呼醒,

似征鞍催发。

中文译文:

箫和鼓声微微冷,

然而仍是芳菲的季节。

分别勉励塞鸿归来,

胜过一钩寒冷的月光。

锦幕双垂,残枝上凋谢,

香气仍挂在衣衫上。

又被鸟鸣唤醒,

仿佛是征鞍催促出发。

诗意和赏析:

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寂静而凉意渐生的秋夜景象。第一句“箫鼓却微寒”,通过描述箫和鼓声微冷,暗示了夜晚的凉意。然而,作者指出尽管如此,仍然是芳菲的季节,表达了在美好的时节中感受到了淡淡的凉意。

接下来的两句“分付塞鸿归后,胜一钩寒月”,表达了对远方归来的塞鸿的期待,认为这样的归来胜过寒冷的月光。这里的塞鸿象征着远方的亲人、朋友或爱人,他们的归来带来喜悦和温暖。

诗的下半部分描绘了夜晚的细节。锦幕双垂,残枝上凋谢,表明秋天已经到来,植物逐渐凋零。然而,余香仍然挂在衣衫上,显示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怀念。

最后两句“又被鸟声呼醒,似征鞍催发”,通过描写被鸟声唤醒的情景,表达了离别的悲伤和出发的决心。鸟声的呼唤使人联想到征途上的军旅,鞍声催促着人们踏上新的征程。

整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,描绘了秋夜的凉意和对美好事物的感慨和思索。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,表达了对归来和离别的期待与思念之情,以及对新的旅程的渴望和决心。